张宗兴

编号:10232

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某研究所工程师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85年6月

性别:男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事迹简介

张宗兴,男,汉族,1985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某研究所工程师。他参与研发了10余种高危病原微生物安全防护装备,研究成果获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他连夜赴武汉抗疫一线开展应急科研,提出帐篷式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改造论证方案,参与负压帐篷医院系统方案设计,指导设计病理学研究方舱改造,为加快患者确诊速度提供了装备技术支撑。

事迹详情

张宗兴,男,汉族,河北保定人,1985年6月出生,2006年12月入党,2007年9月入伍,博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某研究所工程师,专业技术9级,专业技术中校军衔。曾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第3),中国专利优秀奖、天津市专利金奖各1项(均排第2)。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31项,获批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三类岗位津贴。2015年被评为原军事医学科学院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对象。2019年获全国“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标准实施体会和建议”征文一等奖。

坚定信念守初心。始终把加强学习武装作为政治责任,自觉加强政治塑造、坚定信仰信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原原本本研读领会,结合实际学思践悟,积极参加学习教育活动,2016年获单位微党课交流评优比赛二等奖。始终牢记入伍从军初心,坚定科技强军、科技报国志向,坚持用新时代“四有”革命军人标准要求自己,急难险重任务冲在一线,工作作风过硬,严守纪律规矩,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突出,2018年当选为系统工程研究院第一次党代表大会代表。主持参与国家、军队课题10余项,主动参加军队实战化演练,承担关键生物防御装备保障任务。

矢志备战谋创新。始终瞄准备战打仗急需从事科研工作,干事创业劲头足,开拓创新能力强,工作标准要求高,积极追求卓越。聚焦生物安全防控领域紧迫难题攻关,创新研发10余种高危病原微生物安全防护新装备,在全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推广应用1000余套,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针对塞拉利昂埃博拉疫情,研制的生物安全型高效空气过滤装置、负压柔性手套箱式隔离器等装备为我国“援非抗埃”提供有力装备支撑。参与研发空运烈性传染病员负压隔离系统,使我国成为具备全球安全转运烈性传染病员能力的少数国家之一。牵头研发管线穿墙密封装置、双气囊充气式气密门等装备,成功应用于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作为国家生物防护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检测分中心副主任,研制国家行业标准4项,有力推动了生物安全防护设施设备及其检测评价的标准化。

闻令而动担使命。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上午,该同志接到执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任务,立即从农村老家返回单位,与另一名战友当天完成装备调集、当夜携带100多公斤生物安全装备乘飞机奔赴武汉,成为军事科学院最先驰援疫区的人员。到达武汉后,为及时将生物安全装备部署在指定医院,连夜进行装备收放、完成组装调试,第一时间交付实验人员开展工作,解决了开展病毒样本检测急需防护装备的燃眉之急。参与研制的帐篷式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和移动式加强实验室运抵武汉后,作为技术骨干负责装备收放、仪器运行、检修维护,以扎实可靠的技术支撑病毒检测工作,目前帐篷实验室和移动实验室保持安全稳定运行,累计完成样本检测6000余份,为加快新冠肺炎患者确诊速度提供扎实可靠的装备技术支撑,解决了疫情防控一线现实迫切难题。为获得第一手样本信息,该同志深入武汉亚心医院ICU病房等进行空气环境采样,进入帐篷实验室、移动实验室疑似病例样本检测间进行装备应急检修和装备消杀。该同志紧盯一线存在的问题短板开展应急科研,提出帐篷式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改造论证方案,参与负压帐篷医院系统方案设计,指导设计病理学研究方舱改造。以现有手术方舱为基础,与战友3天内完成了系统改造,配置了自主研发的正压生物防护服和便携式化学淋浴装置,建立了病理学研究平台,为火神山医院开展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尸检工作奠定了硬件基础。病理学专家依托该平台完成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卫健委制定诊疗方案(病理内容)发挥了重要作用。